技術文章
【JD-SS07】【便攜式水質檢測儀選競道科技,精度更高,操作更簡單!支持定制,可貼牌,可代發,更多優惠,歡迎咨詢!】。
便攜式多參數水質檢測儀需要校準嗎?多久校準一次?
便攜式多參數水質檢測儀必須定期校準,這是保證檢測數據準確的核心前提。很多用戶因忽略校準,導致長期使用后數據偏差越來越大,甚至出現 “檢測合格卻實際水質超標" 的風險。而校準頻率并非固定值,需結合設備使用頻率、檢測場景、參數類型綜合判斷,以下從校準必要性、具體校準周期、校準操作要點三方面詳細說明,幫你建立科學的校準習慣。

一、必須校準的 3 個核心原因:不校準 = 數據無效
電極老化導致精度漂移
設備的 pH、TDS、溶解氧等參數檢測依賴電極傳感器,長期使用后,電極表面會附著水中的雜質、微生物,或因電解質消耗導致靈敏度下降。比如 pH 電極若不校準,使用 3 個月后誤差可能從 ±0.1pH 擴大到 ±0.5pH,原本 pH=6.5 的合格水,可能被誤判為 pH=6.0 的酸性水,失去檢測意義。校準能重新修正電極的測量基準,確保數據精度符合標準。
環境因素影響設備穩定性
戶外使用時,溫度、濕度、振動等環境因素會干擾檢測系統。比如低溫環境(<0℃)會導致電極反應變慢,高溫(>35℃)會加速試劑變質(如比色法檢測 COD 的預制試劑),這些都會導致檢測值偏離真實值。定期校準能抵消環境帶來的誤差,讓設備在不同場景下保持穩定的檢測能力。
合規性與數據追溯要求
若用于企業自檢、環保監測等場景,檢測數據需具備準確性和可追溯性,而定期校準是合規的基礎。根據《水質檢測儀器校驗方法》要求,便攜式水質檢測儀需定期進行校準,并保留校準記錄,否則檢測結果無法作為合規依據。即使是家用場景,校準也能避免因數據不準導致的誤判,比如誤將硬水當作軟水,影響凈水器選型。
二、校準頻率:按場景分 4 類確定周期
日常家用場景(每月檢測 1-3 次)
若僅用于檢測自來水、凈水器出水,檢測頻率低且水質相對穩定,校準周期可適當放寬:
pH、TDS 等基礎參數:每 3-6 個月校準 1 次;
若長時間未使用(超過 2 個月),下次使用前需先校準;
若檢測時發現數值異常(如自來水 TDS 突然翻倍),校準后重新檢測,排除設備誤差。
高頻使用場景(每天檢測 5 次以上)
如水產養殖用戶每天監測氨氮、溶解氧,或環保人員日常巡檢,設備損耗快,需縮短校準周期:
基礎參數(pH、溶解氧):每 1-2 個月校準 1 次;
復雜參數(COD、氨氮):每次更換試劑批次后需校準 1 次,且每 1 個月復校;
若檢測同一水源時,連續 3 次數值波動超過 5%,需立即校準。
戶外惡劣場景(低溫、高污染水域)
在野外露營、工業廢水周邊檢測時,設備受環境干擾大,校準頻率需進一步加密:
每次戶外檢測前,先對核心參數(濁度、TDS)進行單點校準(用已知濃度的標準液快速驗證);
整個戶外作業期間(如 3-5 天科考),每 2 天校準 1 次;
檢測高污染水樣(如 COD>500mg/L)后,需立即清潔電極并校準,避免污染物殘留影響后續檢測。
新機與維修后場景
新機使用前,必須完成全參數校準(而非僅校準 1-2 項),建立設備初始基準;
設備維修后(如更換電極、維修檢測模塊),需重新進行全參數校準,確認維修后精度達標;
校準后若發現某參數誤差仍超過標準(如 pH 誤差>±0.2pH),需聯系廠家檢修,不可繼續使用。
三、校準操作 3 個要點:避免 “校準無效"
選擇匹配的標準物質
不同參數需對應專用標準液:pH 校準用 4.00、6.86、9.18 緩沖液;TDS 校準用 1000ppm 或 10000ppm 標準鹽溶液;COD 校準用預制的 COD 標準樣(如 50mg/L、100mg/L)。避免用過期標準液,或混用不同品牌的標準物質,否則會導致校準偏差。
嚴格遵循校準流程
以 pH 校準為例:先將電極用蒸餾水沖洗干凈,擦干后插入 4.00 緩沖液,待數值穩定后按 “校準鍵" 保存;再用同樣方法校準 6.86、9.18 緩沖液,全程需在室溫(20-25℃)下進行,避免溫度影響校準精度。部分機型支持自動校準,只需按提示放入標準液,設備會自動完成校準,新手也能操作。
記錄校準信息
每次校準后,詳細記錄校準日期、標準液批次、校準前后的誤差值、操作人員,形成校準檔案。若后續檢測數據異常,可通過檔案追溯是否因校準不及時或操作不當導致,也便于應對合規檢查。
綜上,便攜式多參數水質檢測儀的校準是 “必選項" 而非 “可選項",科學的校準周期能兼顧數據準確性與使用效率。日常使用中,只需根據自身場景確定周期,配合規范的校準操作,就能讓設備長期保持精準檢測能力,避免因數據誤差帶來的安全隱患或決策失誤。
關注微信